亚洲四大神颜尊龙

小说阅读---叙事特征 叙述效果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亚洲四大神颜尊龙 > 新闻动态 > 小说阅读---叙事特征 叙述效果


小说阅读---叙事特征 叙述效果

发布日期:2025-04-12 13:49    点击次数:199

一、高考命题解读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艺术与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复习十分必要。二、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②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如《百合花》中,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采用第一人称使得小说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我”对通讯员感情和认识的不断变化、加深,使得小说富于节奏感。2.第三人称“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也叫“上帝视角”“零视角”)。“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如《香雪》中,叙述者可以不受限制,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三人称并不全是全知叙事,也可以插入有限叙事。本文中,作者由全知叙事转向由香雪这一人物的有限叙事。3.人称的交叉(1)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2)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3)人称交叉的叙述方法,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如《变形记》中,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从而拉开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小说中穿插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格里高尔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有利于聚焦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的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图片

三、叙述视角1.《百合花》有限视角、革命战士视角、女性视角。①有限视角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②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党的教育和领导使“我”自然具备了意识形态眼光。③女性视角决定了叙事重“细节”与“抒情”。2.《变形记》全知视角、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①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②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串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3.《祝福》(1)主视角(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2)副视角(第三人称卫老婆子——全知视角)。(3)祥林嫂自己以及其他叙述者。采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的方式,连缀每段叙事的线索 ,这既能对整个事件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又能把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生动而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初形态。多语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使作品呈现多声部、多角度的叙事形态,“我”的声音逐渐隐没在多语叙事的声音中,其在主体事件中的位置也不断降低。文中“我”的作用:“我”是主要叙事者,叙述了“我”“回乡—离乡”的主要故事;“我”是作品的人物,表达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的主题。文中“卫老婆子”的作用:直接叙述和转述祥林嫂的故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4.《大卫·科波菲尔》童年视角。①可以表现“我”的率真并让读者见到一个童工真实遭遇。②弊端:受这一视角的身份限制,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达出来的。

图片

四、考向一 叙述视角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1)全知视角:①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②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③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④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2)有限视角:①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②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③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④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①人称变换。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五、考向二 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灵活地表达。如“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2.第二人称以与“你”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表述对象的距离,亲切、自然,便于交流,增强感染力。如文章对牡丹花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杨柳》)3.第三人称以“他”的口吻叙述,客观展现丰富的场景,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能够灵活自如地表达。如多数小说是用客观的全知视角叙事。六、关键能力与方法(一)把握叙述视角(人称)“5角度”(1)这个“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给其他人物和主题带来怎样的作用。(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5)这个“视角”人物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为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带来怎样的作用。(二)、解题通法设问方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审题指津:题干中有“人称”“叙述”“作用”之类的文字。分析思路:①从使用人称方面分析;②从某一人物的视角方面分析;③从时间、空间顺序方面分析;④从细节描写方面分析。答题模板:叙述人称+分析;叙述视角+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细节描写+分析。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